大安老街,形成已好幾百年了吧,位于東側的燕子山與西側的八腳山和馬草山之間。從北至南,寬不過十多米,長也就兩公里不到。這條街,在古老的鹽都歷史上因鹽業(yè)而興盛繁榮。很久以前,這街不叫大安街,而叫“大墳堡”。為啥叫這俗氣而不逗人喜歡的名字?傳說因與一座阮氏豪吏要官的大古墓相關。大墳堡的名字雖然有點不好聽,可它卻兩三百年來因鹽業(yè)發(fā)達而名氣遠揚。大墳堡,在自貢東西的“富榮鹽場”中占據鉆井汲鹵燒鹽并運銷各地的極其重要而顯赫的地位。
2023年,川渝地區(qū)聯(lián)合提出以“川渝鹽業(yè)遺產”申報世界文化遺產。這件事在全國刮起了一陣旋風,各類新聞和相關研究鋪天蓋地涌到眼前,讓我有了更好的條件,去深入探尋家鄉(xiāng)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成就。談及申遺,楊宗翔反復提及“大墳堡及其周邊現(xiàn)存文物極多,那里就是一個大型露天井鹽遺存博物館”。
我敏銳察覺到,大安舊城拆遷改造,給古鹽井重現(xiàn)世人,帶來了轉機,是時候去尋覓大墳堡這座古鹽場啦!
二月初,陽光明媚,春意盎然。我邀約上鐘旭、楊宗翔、邱世劍三位老師,與陳永春主任一道,開啟了大墳堡一帶踏山尋覓古鹽井遺存之行。
八腳山周邊山麓分八支,在《富順縣志》山川上赫然寫著:八腳山在縣西北八十里山麓分八支故名。從涼高山的夻口山,到大墳堡的元頂山,至馬沖口三道拐,綿延數(shù)里,峭高百米,嶺樹重遮,狀似蟠龍。我們來到燊海公園后門半山坡上,在密葉森森的黃桷樹叢之中,阮家大墳安靜肅穆地藏于一角。據說,明代這里是農田村舍,山頂建有道家真武廟,舊稱真武山。作為自貢鹽場發(fā)跡早的旺族,明萬歷年間,阮氏家族在八腳山下插阡占地,稱阮家壩,投資鹽業(yè)開采,建阮孝義祠,阮家大院。大墳堡的主人阮氏家族的發(fā)達,緣于早在明代就開始對鹽業(yè)的開發(fā)。清乾隆時,阮氏鹽井就擁有七十二井,只是多數(shù)在清道光和咸豐時停產,舊井土地或佃或轉賣,其中多數(shù)轉予陜西商人。發(fā)了財?shù)娜钚毡阍诎四_山修墳,鑿山為穴,存放棺槨封關,外砌石為衣冠墓,墳堡高大,氣勢恢宏,墳前有寬大的祭祀臺,幾十米長的神甬道,兩邊并排立石人石馬,雕刻精湛,拜臺寬敞,松柏茂林,塋墓熠熠,立有三通紀事碑。清乾隆五十二年,墓道前下山路,建有一座牌坊,因地處八腳山,稱為八腳牌坊。
抬頭望去,牌坊上山正面牌匾赫顯“奉天勅命”四個大字。雕龍圍繞匾額四邊形周邊,頭在正上方匯合二龍戲珠。緊接下梁是六幅鏤空石雕,人物頭部已被人為削去。牌坊兩邊雕刻的窗花,紋理精細工整,時隔幾百年還如此精妙,得益于選用精良的馬蹄鐵黃漿石,歷經歲月,花紋反顯鐵黑色,輪廓無損。正門兩邊石柱楹聯(lián):右:地脈有根源溪環(huán)玉帶顃就錦屏賞不盡青山秀水;左:英靈曾福澤毓為國華榮徵家瑞看此後肖子賢孫。各二十字共四十個大字清晰。側門兩道,上有橫聯(lián),左方有四個篆字,已模糊不清難辨,只覺得第三字可能是‘集’字。右邊的字更已風化無痕。各種雕刻紋飾,精美絕倫。牌坊反面三門上方牌匾,依稀可見上方有字??上浣^大部分看不見,是風化,還是‘文革時居委會主任叫人用水泥涂抹’,不得而知。中匾,有雙鳳朝陽石雕。右匾,倒數(shù)二行頂端' 賜進士.’字。按古文體,應該是該匾額撰文者,再下就看不清楚落款人名。左匾,頭行頂上‘天’字。第二字仿佛是‘啓’,不敢肯定?!叭缡牵蔷褪敲魈靻櫍ü?621—1627年)年間,就有利于解開墳主身份?!?/p>
阮氏究竟何許人也?原碑記早已蕩然無存,其后人飄散四方。除散見資料,只言片語,一直是自貢史志研究中的迷案。在四川鄰水縣《鐘氏族譜》還記載有從自流井阮家大院嫁過去的女子。鐘旭老師道:《富順縣志:乾隆段版》記載有“阮振中,字紹一,良選子。明天啟元年(公元1621年)辛酉科舉人,任壽昌縣令,剖疑獄,創(chuàng)修城垣,擒靛寇,以廉能舉卓異,壽昌人祠祀之。擢江西道御史,奏免潮州欠絹差,視河東。乞終養(yǎng)歸,杜門不出。其弟阮捷中,明崇禎十五年(公元1642年)壬午科舉人,任普安學政。流賊陷城,闔門殉難。黔撫范鐨題請賜贈。阮揄中,任游擊領兵救縣,巷戰(zhàn)死,入忠義祠。才有‘奉天勅命’建立牌坊”。“隨著研究的精進,這一觀點被更多的專家認同?!鼻袷绖澩馈延^,美哉!這是自貢鹽場最優(yōu)美的石雕建筑。也是存世最久遠的石雕建筑。有別于眾多的節(jié)孝牌坊,這座牌坊是自貢唯一的家族牌坊!
鐘老的一席話,雖然僅屬推測,但對解開墳主身份之謎提供了更為有利的線索。不得不讓人欽佩!真正解開墳主身份之謎,若有可能,只能寄希望未來的考古發(fā)現(xiàn)啦!邱世劍老師接著對山上有兩座牌坊之說進行了解讀:“這既無依據,更無遺址佐證。四腳牌坊指有四根立柱。八腳牌坊則為八腳山上的牌坊。此為后人誤判所致。牌坊于1995年1月14日,被大安區(qū)政府公布為區(qū)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正式名為四腳牌坊?!?/p>
鐘旭老師突然起身,扯下一根纏繞在牌碑上的藤蔓,指著牌坊石料發(fā)黑處說:“這可不是一般的黃漿石,這個石頭自貢本地沒有,因為含鐵量高,所以時間久了要氧化發(fā)黑,但是質地堅硬,是上好的建材!”我趕緊追問道:“這就是馬蹄鐵黃漿石?。粫菑耐h鐵山來的?”老人家說了“不可考”三個字,就徑直走到牌坊下,埋頭尋找著什么。我們問他在找什么?他說,“石缸子一個都沒有了,被人偷走了”他這一說,我仿佛回憶起來幼時春游來此看到過,帶隊老師介紹是祭壇上擺的。老邱補充道:“山東壽光縣鹽城遺址保存有大量的這類型石罐,據鹽業(yè)考古工作人員考證是原始煮鹽石罐。但器形較小。那些石缸估計用途與鹽城遺址的相同!”楊宗翔不無感慨地說:“這些早都遺失了,這里也不叫大墳堡啦!農戶在神道周邊大量修房,這里已經變成桑樹壩居民小組啦!”聽到這里,鐘旭老師指著山腳下,激動地說,“山下的大安農貿綜合市場,以前是阮家大院和阮家祠堂,規(guī)模很大,世代族居,香火不斷。山下橫亙的大高路,路基下面就墊著被敲毀的祭祀臺、神甬道石塊、石條!”聞言,百感交集,唏噓不已!被毀壞的不是建筑,那是文化的身份認證?。?/p>
眾人坐在神道的石梯上小憩,看著兩旁蓬蓬綠色,迎著和煦春風,暢快極了!看著大家的興致很高,邱世劍老師介紹起大安區(qū)的由來:鄉(xiāng)人覺此墳氣派,以后,人們便用大墳堡作為此處地名,泛指北至核桃樹,西至馬沖口,南至洞口井,東至千子崗一片地區(qū),統(tǒng)稱“大墳堡”。其實,此處屬新羅鎮(zhèn)(或仙騾鎮(zhèn)),產鹽區(qū)屬仙騾垱,俗稱新羅垱。民國抗戰(zhàn)時,大墳堡鹽業(yè)生產發(fā)展鼎盛時期,極大支持了抗戰(zhàn),聞名世界,遭到日機肆意轟炸。民國三十年八月十日,國民黨要員張群來此,覺得“大墳堡”名稱不雅,更名為“大文堡”。民國三十一年(1942年)呈準將新羅鎮(zhèn)更名為大文堡鎮(zhèn)。民國三十三年(1944年)改稱第六區(qū)。1950年3月,全市區(qū)域調整,六、七區(qū)(涼高山)合并、改為第三區(qū)。1953年命名為大墳堡區(qū),即后因此處有聞名遐邇的大安寨,遂以“大安”命名,既吉祥,又不犯諱。1955年8月20日,四川省人民委員會批準更名為大安區(qū)。而“大墳堡”至今仍是該區(qū)地標之中心段。
年逾古稀的鐘旭老先生,一家三代從事鹽業(yè)工作。本人生于斯,長于斯,耳濡目染并親身經歷了大墳堡鹽場的興衰發(fā)展。多年來,他致力于鹽史資料的收集整理,撰寫出《鹽場倜儻》《鹽場井灶錄》等多部鹽史方面書籍。其中,《鹽場井灶錄》詳細記載了灶名、灶主、地址、開辦時間、建功時間、井深、井別、咸量、推汲等方面的內容,并附有手繪的鹽場分布圖,字數(shù)達120萬字,可謂翔實之極。老人家精神和身體俱佳,一面領著大家穿行于枝蔓繁復的樹林間,一面介紹沿途井址的情況。燊海井、雙沅井、裕海井、德勤井、福春井、天太井、協(xié)和井、銀海井、海潮井、洪興井、沅通井、三和井……好幾十個古井名,不斷地從老人家口里嘣出來,聞所未聞!我欣喜若狂,真切感受到古鹽井群從歷史深處朝我們走來,無意間激起身為自貢人的豪壯之氣和驕傲情懷。(黃毅?)
編輯:王娉婷
責任編輯:張馳
編審:喻佳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