視頻/羅祥瑞
自貢融媒記者卜一珊
“磨剪子,戧菜刀咯……”曾幾何時,這一拖著長音、高亢悠揚的吆喝聲,是屬于磨刀匠的特有符號。時過境遷,磨刀匠這一傳統(tǒng)手藝人已在逐漸消失。
今年60歲的代學明,是目前仍堅持走街串巷的磨刀匠之一。三十年如一日,他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,堅守著這門傳統(tǒng)手藝。
10月10日上午,記者在高新區(qū)西湖社區(qū)南湖花園小區(qū)便民驛站門前,見到了代學明。此時,他正弓著背,坐在一張條凳上,一雙粗糙的大手握緊菜刀,在精細程度不同的磨刀石上反復打磨,發(fā)出“嚓嚓嚓”的聲響。時不時,他會停下來,反復用大拇指在刀刃上刮一刮,以檢驗打磨效果。直到刀刃鋒利、刀身锃亮,這才算磨好一把刀。
“別小看磨刀,這可是個技術(shù)活哦,磨刀技術(shù)很講究。”代學明向記者滔滔不絕介紹起來,磨刀前,要看刀口厚不厚,如果太厚就要先啟一層刀口,然后再磨。磨一把刀,需要在粗、中、細三塊不同的磨石上磨,首先用粗的磨刀石打磨刀口,這也是至關(guān)重要的一道工序,其間,需要不時澆水降溫,使刀刃成型。然后分別在中、細磨刀石上進行拋光、打磨。就這樣持續(xù)反復打磨,一把銹鈍的菜刀便煥然一新。在代學明看來,一把好菜刀關(guān)系著一家人飯菜的美味,菜刀磨好了,做菜的人心情愉悅,飯菜自然也就美味了。盡管這種傳統(tǒng)磨刀技藝有些過時,但是卻讓人們感受到了生活的溫度和歲月的沉淀。
一上午的時間,代學明就沒有閑著,不時有居民拎著刀來找他,都夸贊他“手藝好,收費還便宜?!本用駝⑹绛傉f,“現(xiàn)在這種手藝人不好找,家里的菜刀鈍了,要么買塊磨刀石,自己動手隨便磨幾下,湊合著用,要么就是直接換菜刀。”為了滿足居民群眾的需求,在社區(qū)的牽線搭橋下,代學明每個月都會到小區(qū)提供一次服務?!吧蟼€月的固定服務日,我一天磨了近90把刀,累得腰桿都直不起來?!?/p>
30年前,代學明從老家重慶市大足縣來到自貢,跟著岳父學起了磨刀手藝?!俺鰩煛焙?,成為了一名磨刀匠,每天扛著一條長凳走街串巷,開啟了他的“磨刀人生”。街頭巷尾,都留下了他的身影。
?“在上世紀90年代,磨刀匠很吃香,用現(xiàn)在的話說,就是‘高薪人群’。代學明一臉自豪,“盡管磨一把剪刀5毛錢、菜刀1元,一天掙50塊不成問題。”也正是靠著這一門精湛的手藝,代學明撐起了整個家,并在自貢買房定居。
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,磨刀匠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,那拖著長音的吆喝聲也成為了一種回憶?!澳サ哆@個行業(yè),雖然有需求,一天磨40、50把不成問題,但早已不吃香了,很難傳承。”談及現(xiàn)狀,代學明言語中夾雜著一絲憂傷,“一方面太辛苦,需要每天走街串巷招攬生意;另一方面,收費也便宜,磨一把菜刀6塊錢,沒得人愿意繼續(xù)干哦?!贝鷮W明曾帶過兩個徒弟,只有一個還在堅持。
風里來雨里去,代學明已走過了30年的“磨刀人生”,每天和一堆刀具打交道,手上一層又一層的老繭就是最好的證明,但他依然保持著一顆熱愛和敬畏之心,用雙手詮釋著“工匠精神”。代學明也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:準備再干10年,到70歲“退休”。
【原標題】時代·自貢記藝——“致敬匠心”融媒體系列報道?|走街串巷30年,“磨刀匠”只想守住傳統(tǒng)老手藝
編輯:宋姿熠
責任編輯:歐陽宏梅
編審:舒旭暉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