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網天津12月19日電(記者 周亞強 王君妍)記者19日從天津市武清區(qū)獲悉,位于該區(qū)河西務鎮(zhèn)的十四倉遺址考古工作獲年度重大發(fā)現。專家組認為,本次發(fā)現是國內首次發(fā)掘出元代國家漕運倉儲遺址,是中國大運河考古的重大成果,可見證中華文明的統(tǒng)一多民族國家發(fā)展特征。
日前,由天津市文物局指導,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的“十四倉遺址考古發(fā)掘與保護專家咨詢座談會”召開,與會專家實地考察了考古現場,指出要基于世界文化遺產視角,加強十四倉遺址在中華文明標識體系中的地位研究。
據悉,2024年9月至12月,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對十四倉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工作。本年度實際發(fā)掘面積1538平方米,最主要的發(fā)現是完整揭露出1座元代漕倉倉厫建筑基址,坐北朝南,長度約42.9米、寬度約15.2米;并通過重點考古勘探確認一組由12座建筑基址組成的漕倉院落遺址。該遺址布局清晰,規(guī)模體量巨大,屬國內同時期同類型考古遺存的突破性發(fā)現,為元代運河漕倉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考古實物資料。
根據出土遺物、考古層位關系結合文獻記載可以確認,該建筑始建于元代,毀棄于明代早中期。根據發(fā)掘揭露的建筑基址的形制尺寸、營造方式、類型特征,科技考古手段在元代文化堆積內獲取到的水稻、小麥植硅體,結合文獻記載可以確認,該組建筑為元代官制糧倉。
專家組指出,通過2022年至2023年的前期綜合調查與研究和2024年的考古工作,揭示出十四倉遺址是以大運河為依托,由北運河故道、引河、港灣、道路、漕倉、沉船等各類關聯(lián)遺存構成的元代大型國家漕運倉儲系統(tǒng),未來考古潛力與空間巨大。(完)
編輯:金艷
責任編輯:冉華陽
編審:舒旭暉
0